“淘汰企业的不是对手,而是时代。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应用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实现弯道超车,是当前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机遇。”
在6月8日于乌镇举行的2023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上,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管清友这样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与中长期发展趋势。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在峰会现场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当前,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化“双转型”已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必选题,也给供应链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的挑战。施耐德电气作为先行企业,在直面挑战的过程中不仅运用了领先的数字化技术,积累了深厚的绿色经验,还凭借自身优势赋能供应链上下游伙伴,共同迈向高效和可持续。
【资料图】
供应链面临四大挑战
近期,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供应链洞察报告《迈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一流供应链——精益、韧性、绿色、数字化》,全面呈现当前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挑战,汇聚来自领军企业的成功经验,为企业迈向一流供应链提供目标和路径指引。
张开鹏出席了该报告的发布会,并指出,随着全球整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新形势、新技术、新需求的涌现,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正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外部风险剧增,例如突发性事件加剧供应链波动,产业升级对传统供应链带来冲击,客户需求变化导致供应链供需失衡。其次,内部管理效率亟待提升,以应对提升供应链韧性所带来的建设成本,和企业规模扩张给供应链运营带来的复杂性。再次,生态圈协同难度加大,生态圈透明性、协同性仍显不足。最后,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政策与市场减碳压力不断增加。
张开鹏表示,对于企业来说,竞争最终比拼的是运营效率。因此,四大挑战对供应链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环境对供应链的敏捷和韧性要求提高了,生态圈的协调难度也相应增大了。供应链涉及到上游企业,甚至上游的上游,任何一环的问题都会导致整体供应链缺乏快速应变的能力”。因此整个供应链的同频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先行者如何应对?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施耐德电气早在2002年便将可持续纳入企业的核心战略;2005年,施耐德电气推出了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将可持续融入业务的方方面面。为加快端到端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在3年前推出了STRIVE战略,即更可持续(Sustainable)、更可信赖(Trusted)、更有韧性(Resilient)、更智能化(Intelligent),更高效和敏捷(Velocity and Efficiency)。正是依托STRIVE战略,施耐德电气不断强化创新型敏捷供应链的建设,并于2023年登上Gartner全球供应链排名的第一位。
张开鹏认为,在中国,施耐德电气持续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一流供应链”,推动精益、韧性、绿色、数字化的四大转型,为中国企业供应链转型提供可借鉴的“最优解”。
施耐德电气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精益生产。张开鹏介绍,精益是高效的基础,施耐德电气有一套绩效管理体系(SPS),在全球的近200家工厂和100个物流中心,包括在中国的22家工厂和7个物流中心,都会按照这个标准体系来评估精益化水平。
在韧性方面,施耐德电气缩短供应链条、增加供应商备份,并搭建数字平台,加强与本地供应商之间的协同。截至目前,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拥有1600多家供应商,本地化采购率达到90%以上。
供应链是碳排放重镇,绿色可持续也是施耐德电气供应链建设的重点。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管理机制和经验分享,施耐德电气持续推动“端到端绿色供应链”。首先,施耐德电气从产品本身设计着手,“我们有一套EcoDesign生态设计方法,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思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并从选材开始就提高绿色材料的比重。”第二是绿色采购,“施耐德电气早已把绿色低碳、可持续纳入对供应商的考核指标当中。”第三,是自身的生产运营实现绿色,包括利用数字化技术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第四,在运输包装环节,会选择绿色的包装材料、高效低碳的物流方式。最后,是绿色运维,通过使用、维护和回收产品,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闭环。
实现高度精益、韧性和绿色的供应链,离不开数字化这一有力工具。“通过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我们确保生产更高效、更可靠、更绿色,同时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据介绍,施耐德电气中国区的数字化转型水平在全球位于前列。“根据施耐德电气内部的智能工厂评判,中国区智能工厂在全球的占比最高;另一方面,去年工信部评智能示范工厂,施耐德电气有三家工厂入选,分别是天津、北京、厦门工厂。”此外,其无锡工厂更是被世界经济论坛被评为端到端“灯塔工厂”,为制造业智能化、高效率树立了标杆。基于其EcoStruxure架构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中国供应链的整体生产效率逐年提升8%~10%,整体能耗相比2019年降低了13%。
张开鹏提出,施耐德电气更大的优势还在于前后端密切融合,供应链和前端之间相互信任。“基于施耐德电气的全球‘多中心’战略,我们在中国建立了‘中国中心’,以人才为基础、创新为引擎,搭建了涵盖研发、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在内的研、产、销一体化敏捷机制,从而更加贴近中国市场,满足产业转型的多元化需求。”正是在“中国中心”的支持下,施耐德电气的本地创新可以通过供应链迅速落地,走向市场。
带动生态圈升级
除了自身的行动之外,作为双转型的赋能者,施耐德电气早早开始考虑并布局起了整个供应链的净零碳发展。
张开鹏提出,碳排放已经突破了系统界限,因此减碳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设多元且深化的生态合作链条,而供应链协同是关键。以施耐德电气为例,其自身生产运营的碳排放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比不到10%。因此,施耐德电气也非常注重协同上下游伙伴,把绿色低碳举措推向整个供应链。
根据施耐德电气设立的目标,集团要到2025年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到2030年实现“零碳就绪”。对于端到端价值链,则计划到2040年实现碳中和,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
为此,施耐德电气推出了供应商“零碳计划”,致力于让全球最主要的1000家供应商合作伙伴在2025年能把运营层面的碳排放减半。这1000家供应商中涉及到210家中国的伙伴。张开鹏说,选择前1000家是因为他们的供应量占比较大,同时也希望这些带头企业能起到示范作用。
“我们会分享在各个工厂做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让他们认识到,减碳可以节省成本,带来更多收益。比如今年的供应商大会,有一半的时间是用于绿色可持续培训。” 通过理念的分享和渗透,施耐德电气帮助生态圈的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更高的效益,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带动企业主动减碳。江西威尔高就通过参加供应商“零碳计划”实现了产能优化、能效提升以及光伏等绿色能源的应用,获得了切实的经济收益。2022年,江西威尔高在施耐德电气的帮助下达成了光伏协议,预计每年将减碳2200多吨。同时,通过提高设备能效,江西威尔高预计每年可实现运营减碳337吨。
张开鹏表示,作为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双转型”的践行者,施耐德电气坚持以STRIVE战略驱动供应链发展,强化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同时,作为赋能者,施耐德电气通过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带动上下游伙伴强化整体竞争力,赢得更多市场机会。未来,施耐德电气将持续深化“中国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中国供应链的能力,释放研、产、销一体化的敏捷优势,更好地实现“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惠世界”。